内在裁判
作者:罗伊·马丁纳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返回目录

  和病人打交道20年之后,我的结论是:所有内在的乱流或情绪压力,都源于自我排拒。自我排拒究竟来自何处呢?

  每个人都有被父母训练后的情绪渣滓。这些残余物就是表意识以及潜意识的记忆,那些令我们觉得恶劣或遭到拒斥的所作所为。父母教导我们哪些行为是错的、危险的、惹人厌的、可爱的、为人接纳的、好的,这些都是为了设定条件来训练我们求生。不幸的是,如果果我们无法达成父母的期待,,将会接受某种惩罚;更糟的是,身为孩童的我们,几乎无法看清行为本身的对错(behavior)和人格的好坏(identity)是无关的。因此,我们受到惩戒或进行修正时,通常只会认为自己有瑕疵,无可救药,而且坏透了。

  我们都有所谓的"内在裁判"(inner judge),它们通常以脑海里的话语的形式出现。此内在裁判是父母将我们社会化的结果,而社会化包括了不计其数无可避免的微细精神创伤,它们对于我们的自我评价产生了巨大且持续的冲击。我们以内在裁判取代了父母的角色,不断地吸纳不愉快的感觉。这些不愉快的感觉与我们的某些认同或我们并不认为是对的行为模式有关。这些都是由事件诱发出来的潜意识程式。

  一旦某人不同意你的看法,生你的气,不喜欢你,或是当你犯了错以及没有完成任务时,内在裁判便介入、附和与确认你对自己所抱持的某些负面想法。内在裁判将同时批评你这个人以及你的行为,它告诉你说,你是一无是处而且总是以失败收场的人。就某个层面而言,你的某个面向仍然想要你相信自己是个坏人。

  以下六种主要因素决定了你将会多么强烈地排拒自己:

  一、你的父母无法区分你本身的价值与你的行为。多数人都不晓得,我们的所作所为(行为)与我们这个人(身份)的存在价值是两回事。若要避免这个问题发生,父母在表达他们不赞同子女的某个行为时,应该强调并展现出对子女的爱。最好能通过三阶段的"三明治回馈"(sandwich feedback)来处理:

  ● 第一是告诉孩子他做对了哪些部分。

  ● 第二是告诉孩子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才能改进。

  ● 第三是感谢孩子愿意倾听及合作,同时要告诉他,父母是多么骄傲能拥有他这个孩子。

  二、父母将攸关个人需求与安全的问题与道德混为一谈。譬如孩子偏好某类衣着,因为他所有的朋友都有一件件,但父母却谆谆说教,数落那些朋友的社会地位比较低。或是谈到儿子在学校的表现时,做父亲的总说儿子令他丢脸,他牺牲了这么多才把儿子送进学校,儿子却不知感激云云。每当子女表现不佳、判断错误或是有不同的喜好时,做父母的就让孩子觉得犯了道德上的错误。这种道德化的评断往往导致低落的自我价值感。

  三、父母传达负面信息的频率。16岁的孩子通常已经听过18万次什么做得不好、不该做什么、为什么不值得获得某样东西或行为有多糟,以及其他的负面评断,譬如"你到底是怎么了?""难道你就不能做一件对的事吗?""你是个笨蛋是不是?"这些信息迟早会沉人孩子的内心,成为未来自我批判的武器。

  四、父母管教的一贯性。孩子会持续挑战父母,以查证他们对规则的态度是否一贯。如果规则是随机的或前后不一致,譬如筋疲力尽的父母不再坚持自己立下的家规,那么孩子就会遽下结论:他被惩罚不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对,而是因为父母不喜欢他这个人。当规则不能持续一致时,罪恶感就会伴随着行动出现。

  五、来自父母的排拒。如果父母退缩到自我之中而忽视了子女,或是为了某件事变得非常生气而排拒孩子,就有可能对孩子的自尊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如此心怀憎恨与疏离,将会证实孩子的想法:自己没有价值或不值得爱。

  六、言语上的虐待与排拒。父母一再告诉子女,他们没有价值又不可爱,并以言语来虐待子女,这是除了身体虐待与性虐待之外,一个人所能想象的最糟糕的伤害。言语上的虐待会留下深刻的情感创伤,极大地影响孩子未来的自我评价。

  这是我们排拒自己的六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有可能因此而成为自己最糟糕的敌人与批判者。这也是许多人根深蒂固地停留在第一个意识层次的原因,无论他们多么努力地证明自己并得到成功,内心深处仍然有这些恶魔,从而制造出巨大的破坏性,防止他们得到内心的平静。

  我们都拥有某些基本需求,如果不能适当地宣泄或处理,可能转而反噬其身,造成内在的骚乱。在多数的情况里,人人都想获得安全保障并免于恐惧,都想被人接纳,为人所爱,有能力,有价值,同时值得信赖。如果我们拥有适度的自尊,我们会以完全不同于缺乏自尊时的方式和策略,来解决生命中的挑战。它给了我们内在的资源,使我们可以:

  ●面对自己的恐惧,在进退维谷之际找出解决之道。

  ●接受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我们或接纳我们这个事实。

  ●接受我们没办法在生命的所有领域都表现得干练优秀,不过如果我们真的迫切地渴望某事,我们可以努力追求它,设法解除阻碍。

  ●适应人际间的冲突而不回避它们。

  ●接受我们并不是完美的,是会犯错的。

  如果我们的自尊降低,一切事情都会起变化。生活将更难应付,我们会经常寻求藏身之处以及逃避之途。我们对治焦虑与冲突的方式,往往是逃避可能会引起不妥情绪的情况,而内在的裁判者也会从旁推波助澜。但最大的矛盾是,尽管内在的裁判尖锐、苛刻且负面,但它仍然让我们觉得好过一些。我们因此证实自己确实是没价值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们确实是不爱我们的,或者我们不能相信任何人。然后我们就可以放松下来,因为没有必要再焦虑什么了;它让我们觉得自己不是那么无能,不是那么脆弱无助。

  但切莫被自己哄得就此满足了。最大的逃亡就是被下列说法买通:"对这件事,我已经毫无办法了。""我就是这副样子。""如果我不是这样长大的,事情绝不会如此。'信放弃并不是个好选择,因为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深深冲击着能量体,我们的思想流动到哪里,能量与生命力也随之而运行。

  许多人觉察到他们的能量耗损和其他人甚至宠物有着感情上的牵扯。-一如我们在"诱因"那一章所讨论的,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周遭的基因形态场和其他有情众生联结。然而多数人并未觉察自己消耗了多少生命能量在过去的事件、遗憾、既定信念(甚至不是我们自己的信念)与损失上面。我们每个时刻的意念都显示了能量的流向,而我们随便地耗费了能源在自己的创伤上。

  无论我们采取哪种方式运用生命能量--无论专注于生气与沮丧,还是喜悦与和谐,能量都会在生理上亦好亦坏地显现它自己。如果念头包含了负向的信息、潜藏的恐惧、缺乏自尊、焦虑、担忧或敌意,就是在消耗或阻塞身体里的生命能能量。能量场长时间的不和谐或是衰弱,将导致生理上的机能失调或疾病;思想一旦集中于正向信息以及影像,生命能量就会流通循环到先前阻塞的区域而产生治疗效果。通常我们的思绪是漫无目标的,而且总是来来去去的。

  如果我们将某种情绪与某个念头联结在一起,就会得出一个论断,而每个论断都会导致身体里的能量阻塞。举例来说,每次我们评断自己,就在身体里的内分泌系统制造出能量的绊脚石;每一次我们评断别人,也在体内制造出阻碍。这些阻碍是时有时无的。假设你对某个人不高兴,每次一看到或想到这个人,听到他的名字,或者有任何可能的关联时,不愉快的感觉就出现了,同时也在你的能量系统统里制造了阻塞。

  我们作的论断越多,越成为自己情绪的人质,而损坏了经络系统里更多的能量,造成身体的僵直与硬化,导致不适与疾病。评断事物或人,往往夺走了我们的生命力!

  让我做个有益的区分。评断与意见是不同的:意见不含情绪成分,它是中立的,虽然我们评断手边的事实,不过收到新资料或信宇息时,还是可以轻易改变我们的评断。可是必须要当心一件事,有意见没关系,然而一旦执著于某个意见,仍然会耗掉你的能量。关键就在于不执著以及保持中立。
 
  作者相关课程改变,从心开始——掌握情绪平衡方法之四天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