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多关照你的内心
作者:武志红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返回目录

  经营博客已一年多,逐渐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篇文章中问我该怎么办的朋友,在其他文章中也会这样做,而那些感谢我帮他们获得了解脱的朋友们,却很少这样做。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异呢?我想,关键在于他们的著眼点不同。第一种朋友可以说是喜欢到外面去寻找答案,著眼点在自己之外。我充当著貌似心理医生一样的权威人物,所以他们认为我知道答案是什么。第二种朋友则是喜欢自己去寻找答案,而且著眼点在自己身上。所以,哪怕我的文章再好上许多倍,他们也不会轻易去求我指点。不仅如此,所谓的办法也常常是一种外在的倚仗。著眼点在外部的人,会更难容忍模糊状态,喜欢一切都是清晰可见的,都是看得见摸得著,该怎么办不该怎么办,清清楚楚,顺著这样一条确定的路就可以抵达终点。他们并不会惧怕麻烦,只是希望有一条明确的路而已。著眼点在内部的人,会比较能容忍模糊状态,他们更容易关注自己内部的感受,会更关注自己内在的心理变化,而内部的感受常常是模糊的,甚至很难抓住的,但他们会比较有耐心和自己对话,去聆听自己内部的声音。重大的变化总是和自己内心的变化有关的。因此,著眼于自己内心的人,自然很容易觉察到自己内心的变化,而这种觉察会引起更好的变化,更好的变化一发生,他们自然就解脱了。

  但是,急于去外部寻找答案的人,他们对自己内在的变化比较忽略,当他们匆匆忙忙地去做很多事情时,即便内心发生了变化自己也难以觉察到,所以他们内在的变化便会比较缓慢,甚至即便做出无数艰巨的努力,好的变化仍未发生,因为他们和自己内心的距离实在太遥远了。

  这两种风格导致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发生。我很早就发现,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但他们的内心仍然很空洞,要么幼稚要么僵化,而有少数人并未经历什么事情,但他们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有时看似单纯,但看人的眼光很是厉害。

  前不久,一个朋友问我,为什么她总是看错人,而她的一些朋友看人的眼光却很是毒辣。我并不了解她说的那些朋友的人格特点,但对于她,我感觉,她与自己内心之间有一堵很厚的墙,沟通起来很不容易。

  所以,我想对第一种朋友提一个建议:不要急著去问我该怎么办,也不必急著去问别人该怎么办,而应学会去关照自己的内心,一开始先是去认识自己的想法,再慢慢去认识自己的情绪,最后是捕捉自己的感受,一旦你开始能清晰地捕捉到自己的感受时,你就可以比较迅捷地走在自我成长之路上了。

  譬如,当某篇文章触动你时,不必去太感叹我文中揭示的道理多么漂亮,甚至还对文章作者产生憧憬之心,而应立即去关照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想法、判断和感觉。

  此外,我也希望读者朋友一开始读我的文章并有感觉时,不要急著问我该怎么做,而无妨把你喜欢的我的文章以及我推荐的书先读一读,然后再去问该怎么办。

  不过,那时你一定会发现,很多问题已不必问了,你已在内心中找到了答案。

  唯一重要的是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

  有朋友看了我的文章,对心理治疗产生了渴望,去了一家医院的心理科,那位“心理医生”跟她谈了一小会儿后,随即给她开了一份精神类药物。我回信说,你不必吃这份药物。我不是反精神类药物的,但这种“心理医生”的方式,不是救人,而是来杀人的。后来,从很多朋友那里听到了类似的故事。对此,我想对大家说,能“救人”的心理医生固然不错,但最重要的,还是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这也是克里希那穆提的说法,他明确地说,唯一重要的是点亮你自己心中的光。然而,不少医生或专家摆出了一种“我就是光”的姿态来。这样的自恋的“光”,就是别人的阴影,它或许可以短时间内让你感觉远离了黑暗,但一离开这个医生、专家或大师,回到你自己的世界后,你很容易会感觉又回到了黑暗里。别人的光就是你的阴影。这也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名言——“他人即地狱”的含义。如果情绪很激烈很沉重,需要用霹雳手段立即使自己从毁灭性的情绪中暂时走出来,这种源自别人的“光”是OK的,但如果本来自己尚算健康,只是追求个人成长,这种“光”就不必去沾。

  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说很爱读书,喜欢摘抄一些名句。我提醒她说,重要的不是记住那些美妙的句子,而是当被某句话或某个道理给震撼时,应立即去关照自己的感受,去觉察自己内心的东西。

  这是同一个道理。我也建议我的读者朋友们去做这样的事情:不是去记忆我的文章所带来的震撼或沉浸其中,而是去体察你的内心究竟发生了什么。

  武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