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艾瑞克森运用的趣闻轶事
作者:[美]萨德/朱春林等译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返回目录

  "若要一个人谈谈他的兄弟,只需告诉他你自己的手足的故事。"艾瑞克森提醒我们。改变的力量就藏在病患的内在,治疗师所要做的只是如何去唤醒--这是趣闻轶事最佳的运用,诱导病患在自己的力量与成就下,努力地为自己改变。

  艾瑞克森的注册商标,可说是他用趣闻轶事(anecdote)做为教学手法与治疗工具。艾瑞克森从不失焦的精准沟通,紧紧扣住每一个案,原来就广为人知。他对趣闻轶事的运用,更是证明了他将口语沟通做到最高度和最有效的运用。为了使读者更容易了解接下来的研讨会纪录,我要先详细说明趣闻轶事的运用。我在1973年对艾瑞克森的最早介绍,就是讨论他趣闻轶事的运用如何成为有力的多层次沟通。

  在心理治疗中运用趣闻轶事

  字典对趣闻轶事的定义是:对有趣或惊异事件的一小段说明。趣闻轶事可以是虚构,例如童话、民间寓言、圣经寓言或讽喻故事;也可以是真实生命事件及冒险故事的违说。艾瑞克森所说的趣闻轶事,绝大部分来自他自己、家人与病患生命事件的非小说式描述。

  趣闻轶事可用在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与治疗过程中的任何阶段,至今肖无任何禁忌。

  某些步骤已经是所有心理治疗都通用的,像诊断、建立同理关系与治疗计划完成时,趣闻轶事也都可用在这些治疗活动中。

  诊断

  敏锐的观察者可运用趣闻轶事帮助诊断。一个趣闻轶事可以投射式地运用,有点像用罗夏克墨渍测验(Rorschach)。就形式而书,趣闻轶事所提供的刺激可导出确定诊断的重要微兆。这好比是治疗者告诉病患一个含有多种成分的故事,同时留意病患会对故事的哪一成分有所反应。例如,一则牵涉到配偶关系的故事,可以引出一个人小时候与父母处不来的问题;更甚于此,这些问题可以再分枝到个案现在的性功能失调,再引到酗酒问题上。

  这个浓缩的故事含有许多成分,观察力敏锐的治疗师会留意病患对趣闻轶事某些部分的非口语反应,甚至会注意到哪一特定部分让病人有口语反应。如此一来,诊断讯息将随之浮现,治疗师可以再追踪下去。

  这里引用一个作者自己执业的临床例子,说明趣闻轶事如何为诊断增添讯息。有位病患前来要求催眠治疗,希望诊治他已有十三年历史的畏惧症(phobia)。第一次会谈时,我先告诉她一些趣闻轶事,是关于一些病患为了克服己身问题各自花费不同时间的故事:有些人出乎意料地迅速康复,不需要什么领悟;有的人复原得慢,感觉费力的同时,却很享受对问题的顿悟。这位病患有个自己不察的习惯:不断肯定地点头。当我说的故事中有关复原得慢的部分,她一直点头,而在立即复原的部分却没点头。如果我讲另一个类似但顺序不同的故事,她的反应也跟听到第一个故事一样。

  她的点头证实她会复原得慢,所以第一次会谈没做什么治疗,我只问了许多有关病因和症状的问题。在接下来的那个月多做两次治疗,为的是纡解她的畏惧。后来我知道没有必要进行更密集的治疗了,因为她已表明自己会慢慢复原。

  艾瑞克森说故事时,总是持续观察病患的行为反应。他通常不直接看著病患,而是以高度发达的周缘视线密切观察病患的行为反应。艾瑞克森的戚知力说来很传奇,他勤奋地训练自己留意和了解人类行动中非常隐微的差别。从他当下诊断的精确性就可看出他的治疗反应力。他所发展出的能力,能够为个别病患迅速感知核心问题,关于这一点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只是关于他诊断取向的探讨超出本书范畴,在此不多赘述。

  建立关系

  一般认为建立连系感和同理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基石之一。有些理论者(如Carkhuff&Berenson,1967)认为同理反应是心理治疗最主要工具之一。但同理技巧的缺点是,病患会因此学到一种自我诊断式的同理心,不断地观察自己的感觉状态。这样的自我觉察,干扰了对自我感觉流动的享受和运用。对有些个案,直接同理的处理可能是禁忌或多余的,例如,有些人就是不喜欢调整到可以感受自己感觉的状态,有些并不希望自己的感觉被直接点出来,有些甚至觉得尴尬万分。

  艾瑞克森的治疗取向认为,能自动地(automatically)或无意识地发挥,就是功能运作最好的时候,这也是指没有意识干扰或阻碍。艾瑞克森用了好多间接手法,就是要尽快达成在不觉察的状况下就改变了。

  趣闻轶事与运用间接手法相同,也能用来同理病患,同理他当下意识所觉察或所无法觉察的历程。在这情况下,病患并不需要意识到治疗师所做的同理反应。趣闻轶事也可以用来与无意识建立同理关系。虽然同理反应可以不为病患意识觉察是个事实,病患仍旧能承认治疗师在口语或非口语层次做了个"无意识"的同理反应。

  为说明同理效果的趣闻轶事的运用,我举更早以前艾瑞克森教学研讨会中的一个案例。1975年,有三个学生来到艾瑞克森的办公室求教他的技术。艾瑞克森说了个故事,关于一名竞争心强的病患来找他,要求帮他进入催眠状态。艾瑞克森说他用的方法是:要这位病患看著自己的哪根手指会先抬起来、哪只手会先碰到自己的脸,以帮他进入催眠状态。

  艾瑞克森利用病患的竞争心,帮他达成了目标。对这些学生来说那是个迷人的趣闻轶事,因为艾瑞克森同时教导他们有关他的技巧的一个有趣层面。

  这故事显然有另一目的,在整个过程中,有的学生争逐艾瑞克森的时间和注意。当这个趣闻轶事的多重目的被点出时,艾瑞克森讨论了他技巧的其他面向,向学生指出他看到他们之间不断的竞争。

  学生那时可以有意识地承认(他们做了),也可以非口语地表达他们虽承认,但还没准备好将这讯息搬到意识层面。最后,当这故事被用到当下情境时,学生可能没识别到隐含的意义。对艾瑞克森而书,前远三种反应的任一种都是令人满意的,因为它们紧扣著学生自己的需求和人格。艾瑞克森早已准备好随时跟著任何一个被指出的反应继续追踪下去。关于这件事,他自己的评论是,他愿意有意识地讨论该趣闻轶事,因为那是个教学,隋境。

  除此之外,这则趣闻轶事还有第三个讯息:将学生导向成接受暗示或逼到墙角般地出现这一切特定行为反应。讨论此趣闻轶事后,艾瑞克森补充说,他其实不知道那些学生中有多少竞争,但他明白绝对不要他们争相将矛头对著自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