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本颇具特色而不寻常的著作。我这样认为并不是推崇作者能从一无所有的逆境中走向成功之路所付出的努力,事实上这类成功的故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目前年约30岁,仅有高中毕业的学历,且在他发迹之前有一段穷困潦倒的日子。但当他接触到一门很特殊的学问后,困顿的人生因此改观,目前在美国是一位生意应接不暇的心理咨询专家。他的成功不像童话中所描述的灰姑娘那般突然和神奇,而是凭著他能活学活用所习得的一些学术理论,导致今日的成就。是哪些学术理论能有如此奇妙的力量,扭转一个人的命运呢?说来很可笑,这些有关的书籍早在十数年前便已出现在台湾的书店里了,而于今尤盛,不过我们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的从那些学理中领悟而受益。正如作者在第一章“国王的权杖”中引用19世纪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赫胥黎的一句话:“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的确,知识若不懂活用力行,我们是永远迈不出脚步的。
在整本书里,作者曾少许提过他个人的成功经历,但对于那些曾帮助他成功的理念却描述详尽,且引用许多真人的实例来佐证他所传递的信息,使人读来生动而不疑,益发加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马克斯韦尔?马尔茨所著的《人性的开拓》以及约翰?格林德和理查德?班德勒共同研究出的《神经语言课程》等二书的理论及概念是本书的架构基础,逐渐引导我们进入“身心互动”的神奇境界。十多年前,马尔茨博士从外科整型的
执业经验中,发现人类心智具有一种不断追求目标的机能,而主宰这种机能的关键全在于“自我意像”的建立;而格林德和班德勒二人针对一些成功人士的观察中,发现人类神经系统大大影响行为的现象,因而建立了“内心储忆”的理论。这两种学术上的名词对我们而言似乎是十分新颖,若我们去深入探讨比较,就会发现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名词,那就是“革心”二字。为何我们常在文字中、言语间使用的这个字眼却很少在我们的生活里产生应有的影响力,而只能经常在口头上说说而已呢?我们得如何正视这个字眼呢?如何去赋予它应有的活力呢?作者在自己主持的研讨会里,有一门“心灵革命”的课程,能扭转我们旧有的观念,使我们生锈的脑子重新灵活运转。
那是一种赤足过火的课程,在整堂课里,所有的学员都得面对火红炽热的木炭所铺成的“火路”,然后大胆而勇敢地赤足行过。对于没有这种过火经验的人而言,那是极为骇人的场面,有的人会哭,有的人会叫,也有的人腿软,更有人发抖,甚至有人会哀求免去这种“考验”,不过最终所有的学员还是得走过这条路,因为没有经历过这场考验的人,就无法在随后的课程中得到最大的效果。我们当中很少有人有过赤足过火的经验,但却有不少人见过他人赤足过火的画面,特别是在寺庙的祭典中。当我们看见过火之人平安走过火堆之后,总以为是神明在庇佑那些人,或是有人预先在火堆中做了手脚,殊不知过火行为只要在妥善安排而不使诈的情况下,人人都能平安行过。,根据美国一些科学家对过火过程的观察与测试,发现只要步行的速度够快,不需要用跑的,便不容易灼伤脚底。因为每当脚掌在接触火炭的瞬间,便会立即释出汗水,形成一层绝缘体,在那层汗膜尚未蒸发前提起脚掌,汗水便会吸收先前的热量而化为蒸气消逝,因而使脚掌丝毫不伤。由于大多数人不了解人体的神奇机能,以无知来接触那些自己视为可怕的遭遇,便容易陷入畏缩不前的状态中。就算是真的无知吧。当那些研讨会的学员在咬紧牙关平安行过火堆后,他们整个观念会有很大的改变,因为原先认为必然做不到的事,竟然轻易可以达成,且于己毫发无损。原来“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面临许多害伯做不到的时刻,因而画地自限,使无限的潜能只化为有限的成就。当然 我们无需真正去体验过火的行为,若我们能有前述的认知,事实上我们的心灵就如同行过那先前令你畏惧不前的火堆了。也惟有这种戏剧性的领悟,我们才能从作者所详述的诸多理念中有真正的吸收和运用。这本书所探讨的理念甚多,但都极为实用而且是读者可以自行拓展的技巧。我们都知道现代有许多科学技术及管理技术是由欧美等国所发明,然而真正使科学商品化及管理艺术化的却是日本,从日本产品雄视世界的事例中,可以窥得他们运用前人理念之纯熟。所以当各位读者在细读每段章节时,应细细体会作者所阐述的道理,使自己在吸收后能衍生出属于自己的那一套技巧来。另外我想建议的是,我们都知道身体的锻炼是需要持久不懈的,方能有所成就;同理,心智的锻炼也是要付上代价的,绝不可以一曝十寒。
执笔至此,让我想起一位日裔美籍前参议员的一番话,可以十分贴切地说明这本书的宗旨。这位先生也是一位语言学教授和作家。当别人问起他如何尽量使生活有意义时,他是这么说的:
最要紧的是不要自筑藩篱,努力,拓展新领域和发展自己更多方面的才能,是保持年轻、活泼和对生命好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