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艾瑞克森的创造力
作者:[美]杰弗瑞·萨德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返回目录

  心理治疗师

  随著杰·海利《不寻常的治疗》(Un c ommo n T h e r a p y ,1973)的出版,艾瑞克森成为众所周知的短期策略取向心理治疗之父。身为这个取向中一位极为成功的治疗师,他在短期策略心理治疗的文献当中发表了相当多的新案例和治疗方法;从他旧的讲学录音带里,还有更多的案例陆续被发掘。(例如:Rossi,Ryan, & Sharp, 1983; ROSSi & Ryan, 1985)。

  海利(1980)写道:治疗本身是一个问题,而非解决的方案;问题就是病人尚在接受治疗,解决的方案是让他们尽快脱离治疗,过他们独立的生活。艾瑞克森应该会同意这样的看法。他的策略治疗是一种常识性的取向,通常针对个案的主诉做处理。尽管在表面上他的策略性技巧似乎不寻常,事实上他是运用不寻常的常识。将一名恐惧症患者安置在沙发上,并要求他自由联想五十分钟,这是一种荒诞不经的做法。常识性做法是让恐惧症患者置身于害怕的情境,让他们去对抗恐惧,透过这样的方式,使他们学习去掌握主控权。借著这种及其他的方式,艾瑞克森是首先将治疗带出病人心智范畴(和咨询室)的现代治疗师之一,把治疗变成病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实践这种治疗方式的能力,是他伟大创见和创造力的展现。

  老师

  艾瑞克森另一个颠覆传统的做法是他的教学。在1980年,我出版了《跟大师学催眠--米尔顿·艾瑞克森治疗实录》,是第一章为专业人士所办、为期一周的研讨会之逐字稿,当中他示范了不寻常的教学法。他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主要是关于成功的心理治疗案例,以及他的家庭,他也现场示范了催眠治疗。他并没有通过听学生的治疗录音带,或借著观察及指导他们的治疗方式来进行督导。(我当艾瑞克森的学生的时间长达六年,他转介许多病人给我,但不曾看过或听过我做催眠诱导或任何一个疗程。)相反,艾瑞克森采用多层次的影响沟通(multi-level influencecommunication)来激发学生的内在资源;这跟他的心理治疗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跟他的催眠方式相同。他模糊了"催眠","教学"和"心理治疗"三者的界限;当他在教学时,他实则在做催眠;当他在做催眠时,他实则在做心理治疗。

  艾瑞克森是个首尾呼应的沟通者,他的目标是尽可能使大部分时间的沟通都能环环相扣,他希望沟通能获得最大的特殊效益。他总是预先揣想一个沟通目标。有一件轶事刚好可以揭示他的教育哲学,记得有一次他响应我对于他的评论,我觉得他20世纪50年代的教学录音带对我而言,像是一段很冗长的催眠诱导,他说他并没有听过自己的带子:"我通常不教内容,我是为了触发动机而教。"

  在艾瑞克森学派的概念里,催眠、教学和心理治疗三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在这三个领域当中全是有赖于潜意识的学习,根本的道理在于人早已拥有要产生改变所需的资源;因此,心理治疗和催眠,甚至到大一点的范畴--教学,都是激发资源、发展资源、帮助人们用更有效的新方式去整合资源的过程。

  个人

  无论身为一位催眠师、心理治疗师或老师,艾瑞克森都有其独创性,他的生活方式更是深具独创性,这样的证据在他的生活中俯拾皆是,但他的独特性特别彰显在他克服了残障身体的困顿,追求一个不受限的生活。

  艾瑞克森诸多的健康问题, 都细数在他太太伊莉莎白(Elizabeth Erickson)于1984年12月10日写给一位学生的信中,当时那位学生得了小儿麻痹症,写信向她询问艾瑞克森如何克服诸多病痛的折磨。虽然艾瑞克森太太的说明并不代表所有的状况,但她的记忆却有力证明了艾瑞克森第四个展现过人天赋的领域-- 一个使其他三者相形失色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