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令他们如此嚣张
作者:武志红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返回目录

  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不在小说中,而在真实的世界里。如果你每天读一下新浪网的社会新闻,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这个道理。我便是如此,只要能上网,我都会去看一下新浪网的社会新闻,那里,你总可以看到一些极端的事件。

  2008年 3月 12日和 13日,仅仅两天,就可以看到以下几个触目惊心的新闻:男子嫌的哥刹车声音大吵醒孩子将其捅死;少女因与人发生口角被逼裸体示众;司机劝乘客让座遭 5人连砍数刀;12岁女孩被怀疑偷钱遭父亲吊打致死。

  同时,在新浪网的论坛,还可以看到一起恶性事件:在河北某中学,一个男子带数人闯进校园,殴打与女儿有矛盾的三名女学生,这个男子的儿子用尖刀将其中两个未成年女孩毁容。这数起恶性事件中,乍一看形式很不一样,有的是陌生人相残,有的是亲人相残,有的是有权势者伤害弱势者……然而,在这些看似不一样的事件中,你都可以嗅出权力的味道。

  是什么令他们如此嚣张

  权力是什么?权力就是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别人头上。尽管你不情愿,但我还是成功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你,这就证明了我对你拥有权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严重的权力欲望是一种心理疾病,有这种欲望的人,他们心中藏著这样一个内在的逻辑: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我会让你好看。这一逻辑,在无数家庭中都可以看到,尤其是我们国家的家庭中。父母将孩子听话视为头号优点,其实不过是在追求自己对孩子的权力而已,太看重孩子听话的父母,会用种种直接或间接的办法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我对你好,但你得听我的,否则……”

  例如,一个女孩,20岁之前,她和母亲的关系非常融洽,她甚至觉得母亲是完美的,因为她对她实在太好了。

  20岁时,她爱上了一个男孩,但母亲不接受他,对他百般挑剔,无论女儿和这个男孩怎么努力,这个母亲都丝毫不给他们机会。

  一开始,她说,这个男孩配不上自己的女儿,但最终,她承认,最让她愤怒的是,女儿不和她商量就选择了这个男孩。她说,以前女儿承诺过——其实是在她暗示之下承诺的,选择一个男孩时一定会和母亲商量,如果母亲不同意,她就不会接受他。但是,女儿最终却不和她商量就偷偷和这个男孩恋爱了,这让她非常愤怒。

  就是说,她一开始拒绝那个男孩的理由——“我是为了女儿好”——不过是借口,她真正在乎的,是女儿不听她话了,因而,她要给女儿好看。她曾明确地对女儿说,你想和他在一起是吗,那么你得踩著我的尸体过去。

  显然,这是前面提到的典型的权力的逻辑:我对你好,但你必须听我的,否则我会让你好看。总是对孩子实施权力的父母,一般会特别爱面子,如果有人让他好看,他的权力欲望就会遭到刺激。

  那个将 12岁女儿活活打死的父亲,就是先被刺激了一下。先是亲戚怀疑他女儿偷了自己 100元人民币,但据报道说又不好意思直接对女孩的父母说,于是去找了这个女孩的老师——这种做法真是可怕,最终是老师告诉这个父亲的。

  可以推测,这个父亲觉得自己丢了面子,觉得受伤了。他回到家里,就把这种受伤感转嫁给了女儿。女儿辩解说,她没有偷钱。这时,这个父亲根本不理会女儿的辩解,而只是暴打女儿。

  警惕家庭中的恐怖主义

  英国小说家奥威尔在他的名著《1984》中有一段对话:

  审判者问被审判的主人公:我会怎样证明我对你拥有权力?主人公回答说:通过令我受苦。父亲暴打女儿,正是通过令女儿受苦而证明自己对女儿拥有绝对权力。在极端折磨之下,女儿承认,是她偷了钱。但是,钱放在哪儿了呢?这就成了大问题。女儿先说一个放钱的地点,父亲找不著,于是回来后再对女儿一通残酷的折磨;女儿再说一个放钱的地点,父亲还是找不著,回来后对女儿又是一通折磨……最终,女儿被折磨致死,而那个亲戚则在自己家里找到了那“丢失”的 100元人民币。

  当司法机构调查这一事件时,这个父亲先是编造谎言,最终不得不承认是他打死了女儿,这时,他使用了一个借口——“我是在教育她”。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谎言。那个尽一切力量,一定要拆散女儿恋爱的母亲,至少此前很多年对女儿是有不少“我对你好”的成分的,但这个父亲,连这个借口都不愿意使用了,而是直接追求“你必须听我的,否则我就打死你”。这是家庭中的恐怖主义。

  这种恐怖主义,比政治上的恐怖主义更可怕。因为,本 .拉丹摧毁美国世贸中心后,或希特勒统治的纳粹德国侵占波兰时,至少会遭到很多力量的谴责。然而,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家庭,当各方面力量都占绝对强势的父母对孩子实施可怕的恐怖主义时,常常不为人知,也就得不到谴责。

  甚至,在我们这个社会,父母打孩子还成了天经地义的事,因为大家普遍都这么干,所以成人们站在一条战线上,将打孩子这样的事给美化了。所以,不管多么可怕的家庭恐怖事件,当媒体进行报道时,都会给加上一丝温情脉脉的玫瑰色彩,说这是“爱”,只是“爱”的方式出了问题。这一点尤其可怕。有时我想,真不知道,我们还要看到多少孩子被牺牲,才最终明白,父母对孩子的暴力也是暴力。

  权力欲望必然意味著,我只尊重我的意志,我不尊重你的意志。权力欲望强烈的人,即便看到了别人的意志的存在,也会故意视而不见,甚至故意去羞辱对方的意志。

  假若父母的权力欲望过重,那么,孩子势必会很受伤。并且,孩子的内心中会形成一个“‘内在的父母’羞辱‘内在的小孩’”的内在关系模式。

  有这样一个内在关系模式的人,等他长大了,有力量了,就会将这个模式套在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上。于是,面对比他弱小的,他会强烈地渴望羞辱对方。

  我想,将的哥杀死的男子,将司机砍成重伤的男子,以及逼少女在河中裸体示众的少女们,他们都可能在这样的家庭长大,他们可能都先在自己家中被父母或其他重要的养育者肆无忌惮地实施权力欲望。离开家后,他们便将这一欲望转嫁到别人身上。

  那个将妹妹的同学毁容的男子,他也可能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不过,还可能,他单纯就是权力欲望的祭品。

  欲令他灭亡,先给他权势

  马克思的女儿燕妮,请求历史学家维特克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一下历史,据说维特克只用了四句话就满足了燕妮的要求,其中一句话是:上帝要让一个人灭亡,往往先让他拥有炙人的权势。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刚坐上皇帝宝位时,他还是想和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称兄道弟,但当司礼大臣们制定了君臣之礼后,看著跪倒在自己脚下的重臣们,他兴奋地感叹道:真没想到,做皇帝是这么爽。

  最爽的未必是重臣们匍匐在地的跪拜,而是当他们臣服时,刘邦感到,他终于可以肆无忌惮地将自己的意志加在任何人头上而不必担心遭到反对了。不过,刘邦终其一生也没有彻底被权力欲望所吞噬,他始终还有一点平民皇帝的感觉,历史上被炙人的权势所吞噬的强人实在太多了。

  日本 16世纪的战国时代,诸侯林立,第一个对统一日本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叫织田信长。一开始,他就是一个肆意妄为的人,但他极重视人才,堪称当时诸侯中最有伯乐眼光的人。当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等强有力的对手一一死去后,他看到统一日本在即,自己在日本的地位已不可撼动后,变得更加肆意妄为,不断羞辱、放逐甚至屠杀重臣。最终,作为他四大重臣之一的明智光秀发动政变,将他围困在本能寺,而他也不得已自尽。

  炙人的权势之所以会吞噬一个强人,关键是,对别人为所欲为的感觉是这么爽,这个强人逐渐忘记了别人的存在,对别人的强加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但没有谁乐意被强加,于是他肆无忌惮的强加逐渐会导致敌人和自己属下的越来越多的反感,就此埋下覆灭的种子。并且,因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在乎自己的意志的展现,这些强人对别人的意志和别人的生命也越来越不在乎,这也导致了他们的严重失算,因为真正运筹帷幄的人,他们要考虑的头号问题,便是敌我双方的意志。

  例如希特勒,他非得命令 150万德军坚守斯大林格勒。他这样做,既可能是因为战略考虑,也可能是因为面子问题,即忍受不了自己的意志被挑战。因为太在乎自己的意志了,他甚至都看不见 150万军人的生命的价值了。

  我们常说,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腐败。其实,腐败还不够可怕,最可怕的是,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的疯狂。

  每个人都有权力欲望,每个人都忍不住渴望将自己的意志加在别人身上,这也是我们与别人建立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所以,关键不是消除人类的权力欲望,而是各方都应有博弈的机会,这样一个特定的人际关系就会保持相对均衡的态势。

  一个社会应该如此,一个家庭也当如此。在一个特定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力量明显是失衡的,这时社会的适当干预非常重要,一旦发现父母对孩子有严重的暴力行为,社会应该有强有力的干涉。

  以上提到的新浪网新闻事件的主角中,有的人是拥有了权势,譬如那个用利刃挥向妹妹同学的男子,以及将女儿折磨致死的父亲。但是,那个将的哥捅死的丈夫,以及那个将司机砍伤的男子,他们并没有拥有权势,只是妄想自己拥有权势而已。

  明明没拥有什么权势,却仍然肆意侵害别人,最终轻易便遭到了法律的惩罚的人,我们会说,他疯了。

  “疯了”,这个词的含义是,这个人的行为与现实严重脱节。别人对他的意志的一丁点干扰,却引发了他最可怕的暴行,这是与现实的严重脱节。实施了最可怕的暴行后,他又轻易得到了报应,这也是与现实的严重脱节。

  也就是说,他没有什么权力,但却又肆意地表达权力欲望。然而,这种追求其实是我们普遍的欲望。

  美国学者做过一个“模拟监狱”实验:让一些人扮演狱警,让另一些人扮演罪犯,狱警对罪犯享有绝对的权力。结果,狱警们的系统暴力行为不断升级,最终显示了法西斯政权的苗头。

  对此,有人称,美国和德国也没什么分别,如果当权者可以造集中营,那么在任何一个州都可以轻松找到管理集中营的“优秀人才”。这一点,不仅在美国成立,可能在一切有人类的地方都成立。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说,我们之所以有这样一个世界,是因为我们有这样的内心,世界的每一部分的表现,都可以在你的内心中找到相对应的答案。

  所以,假若你和我一样,每天都看新浪网的社会新闻时,不必在屡屡惊叹之余而对人性越来越绝望。

  因为,人性就是这个样子。我们不必为人类的权力欲望而感到悲观,我们需要做的是,首先看清楚人类的权力欲望的可怕之处,然后尽可能建立相应的制度去限制这一欲望的无限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