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3)艾瑞克森学派的治疗取向
作者:[美]杰弗瑞·萨德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返回目录

  治疗技术的定位

  艾瑞克森不只反对理论,也反对程式化的"食谱"治疗。他不谈特定的技术,而是偏好倡导"善用"(utilization)的治疗概念。

  "善用"基本上是指技术来自于病人,而不是来自治疗师本身。无论病人使用什么样的技巧让自己成为一个功能不良的人,治疗师都能以其人之道,促使病人过更有能力的生活。例如,如果一位病人用"精神分裂式的语言"来和治疗师保持距离,治疗师也能采用同样的沟通方式来和他建立会心的关系。善用也是指最好不要把病人放到预 .的技术框架当中;相反,我们应该为每一位病人量身订制一套心理治疗方式(Zeig, 1982, p.255)。除了善用之外,艾瑞克森的治疗特色并非技术,而是关于治疗的一般概念,也就是生活态度。其中一个是弹性的取向,艾瑞克森会尽其所能地促发改变,包括解析、间接暗示或是催眠。(艾瑞克森最小的女儿克莉丝提·艾瑞克森医生将艾瑞克森学派的治疗取向称为"只要有效都可用的治疗"。)在他晚年时,他甚至连看诊时间的长短都很弹性。每次疗程的时间长短由治疗目标决定,而不是由时钟决定。他可能只花十分钟看一个病人,也可能花上四个钟头,然后再依此来收费。

  另一个让他的治疗如此独特的态度,是他预先设想的能力。他会先在心里盘算出预计的治疗效果,然后想出一个达到这个效果的方法。

  他是个未来导向的人。在他过世前的四个月,我突然问他:"你有什么计划?"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去看萝西安娜(他的女儿)的小婴儿。"他第26个孙女萝莉在几个礼拜之后出生。当一个目标达成后,他会立刻设立新的目标。就如同他的父亲在九十多岁高龄时还会种下果树幼苗,在艾瑞克森死前的一个礼拜,他还跟太太确认是不是买了各类的蔬菜种子,并关切地表示今年春天花园的播种有点太迟了。

  艾瑞克森经常提到:"生命是活在当下,而导向未来。"很不幸的是,绝大多数治疗师所接受的训练并非是策略性目标导向。虽然是目标导向,他并没有想要运用特定的介入方式。他的心智策略相当弹性:病人现在的处境是什么?病人能改变成何种样貌?病人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去完成这个转变?艾瑞克森会做些什么去帮助病人激发他的内在资源,进而达成治疗目标?他的做法是增强病人的正面经验,而不是去分析病人的缺陷。

  善用取向的治疗要点

  当其他人对于善用资源的概念还处于口惠而实不至的阶段时,艾瑞克森已彻底地实践了这个概念。

  接下来要提的这个过程,是心理治疗中最重要的部分。任何介入都一定要妥当地安排和预埋伏笔,然后必须接著执行适当的跟进动作。我的一个学生罗伯·史瓦兹心理博士(RobertSchwartz, Psy.D.)将这个方法称为SIFT-Seed(播种)、Intervene(介入)、Follow Through(跟进)。艾瑞克森能细腻地掌握这个过程,善用病人的人格特质,小范围地执行介入的工作。他并不是只采用大动作的介入方式,相反,他通常将一个作业分割成许多小步骤,先让病人同意去做第一个步骤。这些小步骤随即能"贯穿相连"为整体。到那个时候,他整个介入动作就完成了,而一开始病人所同意的仅是一连串步骤里的一小步。

  提供艾瑞克森详细的治疗模式似乎有违其学派的观点。然而,我将列出善用取向里的一些要点:

  1. 辨识病人的资源(未发掘的能力)。

  2. 评估病人的价值观,例如,病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也能成为病人资源的一部分)。

  3. 善用病人的价值观来开发他的资源。(更多关于辨识和善用病人价值观的资料,参阅Yapko, 1985。)艾瑞克森所自豪的高"命中率"暗示,是得自于他觉察的能力及对于细节的留意,特别是他善用病人的价值体系。

  4. 直接或间接地联结开发出的资源与问题。

  5. 第四个步骤最好采取小步进行, 建立信任、投契(rapport)的关系和改变的动机,自始至终都试图引导病人产生自发改变。艾瑞克森相信从做中学是病人最佳的学习方式。治疗的动作必须与病人切身相关,也必须和他的价值体系紧密结合。

  6. 任何的行为,甚至是抗拒,都能为治疗师所接受,并善用它成为有效的治疗工具;任何的情境都能为治疗师所接受,并转化为疗效性的运用。

  7. 戏剧能提高病人对于指令的反应。

  8. 在激发反应行为之前,要预先植入概念的种子(seedingideas)。

  9. 时间点的掌握是关键。治疗的过程涉及步调的调整、旧模式的崩解和新模式的习得。抗拒的发生通常是因为不够留意这些过程。

  10. 治疗师(和病人)必须怀抱著期待的心态。这里有一些例子:

  a. 有一个真实性有待查证的例子,内容是关于一名学者要他的一位研究生去做一个实验。研究生要到教室中找两名大学生,给其中一名一枚一角的硬币,给另一名一元的硬币。但两名学生未被告知谁会拿到一角,谁会拿到一元。在未知会研究生的情况之下,这名学者在实验进行前,私底下分别找来这两名学生。他告诉其中一位:研究生将会给他一角的硬币;告诉另一位:研究生将会给他一元的硬币。当然,期待一元硬币的学生通常会如愿以偿(Zeig, 1982,p.262)。期待和确信并不能保证结果的必然性。然而,却能帮助某个病人持守著获得一枚完整一元硬币的期待。

  b. 史可恩(Schoen, 1983)报告过一个案例,病人先前接受过治疗,但仍无法克服一个习惯上的问题。在接受艾瑞克森治疗一年之后,这个病人成功地克服了问题。当被问到是如何克服他的问题时,他指出:"艾瑞克森相信我能征服这个难题。"

  c. 艾瑞克森太太(私人通信,1984年9月)记得一次艾瑞克森在社交场合做心理治疗,他们当时在一个坐椅面对面排列的机舱里。坐在他们对面的一位男士认出艾瑞克森是有名的精神科医生。艾瑞克森太太写道:

  他用很不寻常又充满敌意的方式,提到他自己并不期待这次旅行,因为每次搭机他的晕机症状都很严重,他要求艾瑞克森给他一些建议。接著,米尔顿很正经地告诉他用某种特定的方式压他的拇指,以缓解这些不适。每当他觉得恶心、疼痛或紧张,就用力按压拇指,直到开始觉得痛。只要按照这个方式做,他不适的感觉就会消失。

  我记得当我坐在那里,听他解释这个方法时,心里想:"这怎么会有效呢?米尔顿完全不认识这个人。这个方法怎么可能成功?"

  但事情完全出乎我意料,在飞行当中有两、三次,我看见那个男人表情严肃地认真做著这个动作。当空服员送来中餐,他尽情地饱餐了一顿。11. 后续跟进--基本上就是测试治疗介入的成效。第一个技巧是要病人在诊疗室内,当著治疗师的面练习新行为;另一个技巧是对病人后续追踪;第三是让病人用想象的方式练习新的行为。跟进和植入种子既是微观又是宏观;治疗流程的每个步骤都能植入种子并验收成果,以确认成功引发了治疗反应。

  正如我们之后将会看到的例子,治疗通常是在可行的状况下,让病人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有时候过程会涉及克服个人发展上的困境,但治疗并不意味著要去解决所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难题,也不是自觉和成长。"成长"并不是依附在治疗之上,而是独立于治疗之外。

  艾瑞克森学派的治疗取向并不认为治疗能带来永远顺遂的人生,反而相信治疗能帮助病人在短期内克服眼前的困境。如果有必要,他们之后会再回来寻求治疗。在这个历程里,他们会学习到宝贵的问题解决技巧。

  然而,他的治疗不只是短期的;当病人有长期治疗的必要时,他也会和病人接触一段时间。这些延伸的治疗仍然是目标导向。乔是艾瑞克森最著名的案例之一,这个例子是他目标导向做法的最佳脚注。(关于这个案例更详细的报道和相关的伦理议题都记载于Zeig,1985b。Haley, 1973也对这个案例有详尽地引用和报道。)留意艾瑞克森如何以相互贯穿却又错落散置的方式运用了上述11个善用取向的治疗步骤。